我的劳动观如何开户炒股买股票怎么开户
劳动是传承家族刀剪技艺、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石。要以热爱与执着投身其中,用科技赋能传统技艺,让劳动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光彩,铸就刀剪产业的辉煌未来。
——张锐宗
张锐宗向记者介绍刀剪品类。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摄
世界刀剪看中国,中国刀剪看阳江。在阳江阳西永光大道上,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永光刀剪集团”)的大楼格外醒目,楼身上“百年匠心传承 中国剪刀中心”的标识闪耀着光芒,这里承载着全国劳模张锐宗一生的心血。
虽已古稀,张锐宗依旧精神矍铄。身为永光刀剪集团董事长,他常与工人一样身穿浅蓝色工装,每日穿梭于车间,查看生产线、与工人亲切交流,言语间满是对刀剪事业的热爱。
剪刀开合,物料应声而断,这利落声响,是张氏家族近百年匠心的回响。从织篢河畔的锻打声,到阳江建市时一剪裁开十二层红绸的高光时刻,再到永光剪刀非遗技艺入选省级名录,如今,张锐宗带领永光刀剪集团实现年产量超亿把,“织篢优品”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百年匠心 三代人接力百年刀剪技艺
“这些都是我们生产的产品,涵盖工业用剪、厨具剪、园艺剪等100多个品类、2000余款产品。”站在产品展厅前,张锐宗的眼神中满是自豪。
阳江刀剪历史悠久,百多年来出了不少能工巧匠。张锐宗的爷爷20世纪30年代生产的“世伦小刀”堪称一绝,剃头、刮胡子、破竹、削木筷皆不在话下,刮胡子时刀锋过处只闻“吱吱”声,人却毫无察觉,因此得名“响刀”。这把小刀成了张锐宗与刀剪结缘的起点。
7岁起,张锐宗便跟着爷爷住在工厂宿舍,每天上下学经过车间,车间的轰鸣声、铁锤的敲击声,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。“那时候我就想,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学精,把咱们家的刀剪事业传承下去。”毕业后,张锐宗进入阳江县织篢五金厂工作,先后做过刨、铣、车等工种,很快掌握了较为全面的技术。
然而,张锐宗并不满足于仅仅传承家族技艺。他深知,要想让阳江刀剪走向世界,必须与时俱进,引入现代化管理体系。1981年,改革开放春潮涌动,27岁的张锐宗任阳江工贸联营织篢五金厂副厂长,成为父亲张逢新最得力的助手。他远赴德国索林根、日本关市等世界刀剪名城考察,回国后组织技术团队研发电镀防锈、激光开口、人机工学手柄等新工艺。
与香港永光刀剪公司董事长劳志明的合作,成为了永光刀剪集团产品走向世界的关键节点。“1984年,劳先生来阳江考察,想找合作伙伴。我父亲热情地邀请他来织篢看看,可人家问了下厂里的情况,就摇摇头说档次不够。”张锐宗微微皱眉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略显尴尬的场景,“但我没有气馁。第二年在广交会上,我又碰到了劳先生,我诚恳地跟他讲我们厂的生产潜力和合作诚意,求他到织篢再考察考察。”这一次,劳志明被张锐宗的真诚和执着打动,经过再次细心考察,决定与织篢五金厂合作。不久,织篢五金厂接到了香港永光刀剪公司的第一张订单,市场一下子就打开了。
在张锐宗的努力下,织篢五金厂产品开发的品种不断增多,产品结构也从铁线剪向不锈钢剪转换。1985年,厂里年产值205万元,不锈钢剪刀品种20多个;到1990年,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,剪刀品种多达80多款。1994年,阳西张氏永光刀剪有限公司开始筹建,张锐宗出任董事长、总经理。2002年,以他为首,组建了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,下属5家子公司。从此,永光刀剪集团踏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。
创新引领 用现代科技为传统技艺插上翅膀
走进宽敞明亮的车间,记者看到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井然有序地运转着。“这磨剪机是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。”在铸造车间,张锐宗指着印有“永光”LOGO的设备向记者介绍道。
践行“工匠精神”,勇于开拓创新,创建优质品牌,是张锐宗的发展理念。从2002年起,他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用于技改,并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德国刀剪设备及工艺,学习设计出“自己的磨剪机”。当时,进口一台德国先进磨剪机需120多万元,为节省生产成本,张锐宗率领技术骨干,用了整整6个月时间攻下技术关。“那段时间,我天天泡在车间里,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、试验。”最终,张锐宗成功研制出自己的磨剪机,成本减至20万元。从2002年到2016年,永光刀剪集团先后研制出90多台磨剪机,解决了因扩大生产而需要的设备和资金问题。
张锐宗深知企业发展要有核心技术。每年,他按企业销售额的18%安排科研经费,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和新产品开发部,重金引进技术人才,加强产品研发改良与开发。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新厂房里新研制的设备正紧张调试,不久后将投入新车间使用。
在自动化设备普及的时代,张锐宗依然坚持核心的“嵌钢锻打技艺”必须由人工完成。“阳江剪刀锻制技艺”于2013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永光刀剪集团是项目保护单位,该工艺至今仍完整保留着20余道工序。
“嵌钢技艺是阳西剪刀的独门绝技。匠人需在三分半钟的黄金时间内,将高碳钢刃口与低碳钢刀体高温锻合,形成独特的‘钢包铁’复合结构。”张锐宗说,这段时间看似短暂,却考验着匠人多年的经验积累——速度与力度差之毫厘,便会导致铁钢分离,前功尽弃。刀剪的每道工序,张锐宗都了如指掌,比如淬火时,通红的刀体浸入28-32摄氏度的山茶油,刃口硬度实现质的飞跃,全凭匠人肉眼观察油面波纹判断温度;磨刃开口工序中,工人在高速砂轮上徒手控制剪刀刃角,正反各磨七次,每次不超过三秒,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。
非遗工艺,匠心传承。如今,在永光刀剪集团的传统锻制车间里,15位平均工龄超过三十年的老师傅仍然坚守着这份传统。永光刀剪集团还建立了严格的“工匠培养体系”——新入职技工必须跟随老师傅学习两年以上,方可独立操作关键工序。
“我们要用现代科技为传统技艺插上翅膀,而不是取而代之。”张锐宗如是说。近期,他又全身心投入到“中国剪刀中心博物馆”项目,拟打造国内门类最全的刀剪产业主题博物馆,展现产业现代化进程,树立行业展览标杆与文化地标。
(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通讯员卢家咏)如何开户炒股买股票怎么开户
佳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